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

第5章

显然,苏辙的《六国论》主要着眼于政策与策略,虽然也算切中肯綮,却未能抓住事情的根本。

贾谊的《过秦论》则其实并未回答六国灭亡的原因。

六国灭秦,固然是&ot;形不利,势不便&ot;;秦灭六国,难道就&ot;形利势便&ot;了?既然大家都不方便,怎么就不能谁也不灭谁,相安无事呢?至于杜牧的《阿房宫赋》,虽然讲得有道理,却也同时有问题。

秦王朝不得人心,是确实的。

六国不爱其人,也可能有证据。

但六国之亡,并非亡于国人,而是亡于秦人。

难道秦王在夺取天下之前是仁爱人民的,当了皇帝以后就不爱了?事实上,正如我们后面将要讲到的,秦,老早就是&ot;暴秦&ot;了,只不过变成帝国以后变本加厉而已。

然而不爱人民的秦,却战胜了同样不爱人民的六国,这就一定另有原因。

最有见地的还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因为只有这篇文章才谈到了最根本的东西---制度。

柳宗元认为,周之亡,错在制度(失在于制),不在施政(不在于政)。

从西周到东周,诸侯们骄奢y逸(骄盈),贪财腐化(黩货),穷兵黩武(事戎),政局动荡的国家多(乱国多),政治清明的国家少(理国寡),珍惜土地爱护人民的,百里不能挑一(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这是他们那个制度决定的。

相反,秦之亡,则错在施政(失在于政),不在制度(不在于制)。

明明有治国之策,却不实行;有治国之人,却不委任;只知道滥施酷刑强派苦役,弄得万人侧目,民怨沸腾,岂有不亡之理?

这倒是很在理。

毕竟,政策和策略事在人为,制度却更为根本,难怪毛泽东要建议大家&ot;熟读唐人封建论&ot;(也就是柳宗元这篇文章)了。

据此,则秦最终夺取了天下,便只能归结为秦国有着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是&ot;最管用&ot;,不等于&ot;最好&ot;)。

而且,这个&ot;最管用的制度&ot;,还应该是在它王国时期开始形成的。

唯其如此,它才成为了帝国的缔造者。

秦能够成为新制度的创造者,倒也不足为奇。

无论在&ot;春秋五霸&ot;中,还是在&ot;战国七雄&ot;中,秦都是历史最短也最没文化的一个。

最有文化的可能是齐和楚,此外鲁、宋、吴、越也不差。

齐有韶乐,楚有辞章,鲁有鲁缟,吴有吴刀,这些都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不是&ot;三月不知肉味&ot;吗?&ot;虽楚有材&ot;的说法,不是《左传》和《国语》里面就有了吗?事实上先秦文化名人的&ot;国籍&ot;,不是齐、鲁(管、晏、孔、孟),就是楚、宋(老、屈、墨、庄),要不就是赵(荀况)、魏(杨朱)、韩(韩非)。

就连与秦关系最深、帮了秦人大忙的商鞅和吕不韦,也是卫国人。

秦自己则乏善可陈,一个文化名人也没贡献过。

不过,创造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倒未必一定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没有也许更好,反倒更能创新和务实(如美国)。

秦没有历史和文化的负担,它就后来居上了。

那么,秦人创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他们的制度中又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来到胜利之后的秦,来到大秦王朝的建国之初,看看在那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第一章天下一统二制度之争

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21年即新王朝建立那年,秦政权的最高领导层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定名号,二是定制度。

这两个问题,一个关乎&ot;名&ot;,一个关乎&ot;实&ot;,但都关乎国体和政体。

事实上,嬴政之所以要征求意见,就因为刚刚兼并了天下的秦国统治集团,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延续周人建立的旧制度,还是坚持自己的新制度,甚至创建一个更新的制度?这对于新生的帝国来说,真可谓&ot;生死抉择&ot;。

第一个问题很顺利地就得到了解决。

秦王嬴政以其成功为&ot;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ot;,便从&ot;三皇五帝&ot;中各取一字,号曰皇帝。

同时废除了谥号,自称&ot;始皇帝&ot;。

谥(shì)号,就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死了以后盖棺论定的称号,带有总体评价和历史结论的意思。

相邻小说
全帝国都在撮合我俩  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  龙套传奇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瓮城火  再见,穆先生  玲珑配  从星空到心灵  [柯南同人]景与光与酒  钓系美人上岗指南  师尊快上榻  苏辰苏昊  (综英美同人)拼死也要cosplay!  凤倾天阑  主君驯龙指南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恐怖的QQ群  帝国小赘婿  给大佬续命后我把自己也赔了  金屋藏起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