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

第14章

这里孔子对子贡说的话,点出了&ldo;诗&rdo;的道理是什么,作诗学诗的人,并不光是想当一个诗人,否则当诗人就要被骂&ldo;如何放屁在高墙&rdo;。

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说了,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ldo;告诸往而知来者&rdo;。

岂但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读历史?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研读历史,虽然拿到好成绩,但对作人做事,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ldo;告诸往而知来者&rdo;,懂了过去就要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到了最后,是这一篇的结论了。

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开始:&ldo;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你看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结论?恰恰好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怎么说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

他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就归结了那句&ld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do;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ld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为重点。

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于是这一篇作学问的目的,到这里得到结论,整个结束。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ldo;政治思想&rdo;,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ldo;政治哲学&rdo;。

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ldo;政治&rdo;,孔子只说&ldo;为政&rdo;,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

我们常说一句话:&ldo;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

&rdo;作学问的立场,就是&ldo;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

&rdo;孔子只讲&ldo;为政&rdo;,不谈政治;&ldo;政治&rdo;如国父所说的:&ldo;管理众人的事。

&rdo;孔子所提的&ldo;为政&rdo;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

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住。

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ldo;共&rdo;即&ldo;拱&rdo;。

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ldo;德&rdo;。

相邻小说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重生八零小富婆  慵来妆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第一神相[娱乐圈]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完美偶像  神医无双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重生之科技兴国  给我乖  掌上娇宠[重生]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我在等风也等你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同居拍档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