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

第17章

1993年,我曾经采访过哲学家赵鑫珊,当时我还是个刚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我问他:&ldo;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但是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rdo;他的回答我记一辈子,很简单的一句话:&ldo;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rdo;

当年,我儿子刚出生几天,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一个标题就是&ldo;爱上音乐&rdo;。

里面有这么一句话:&ldo;当全世界都向你背过身去的时候,音乐不会,依然会固执地守在你身边。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格外踏实。

&rdo;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

人性这个参照系,请尽管对它放心,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就好像古往今来的情书,无论用鹅毛笔写,还是用圆珠笔写,还是用键盘敲、手机输入,形式上千差万别,但脸红心跳的感受从未改变过。

不管你身处的世界经历怎样的变迁,如果你不能把握住最根本的核心,就只能是一个焦虑的跟随者,而不能成为心平气和的生活守望者。

古典音乐中就有这种让人安静的力量,在变化的时代中一如既往地陪伴你,让你知道你并不孤独。

所以我不妨说服自己,依然可以叫它&ldo;古典音乐&rdo;,因为这里所蕴藏的古典精神、人文精神。

一段一百年前的乐曲,饱含对人性的思考与描述,或许曾经抚慰过某位德国的知识分子、英国的公职人员、俄罗斯的爱乐者,如今也依然能够触动你的心灵。

拆掉&ldo;懂&rdo;这堵墙

如果说第一个将我们屏蔽在&ldo;古典音乐&rdo;之外的,是&ldo;古典&rdo;这两个字,那么第二个让很多人无法进入古典音乐领域的致命障碍,在于&ldo;我怎么没听懂呢&rdo;?

中国的教育模式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

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训练长大,一旦接触到音乐,便产生一种先天的冲动:我得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大学里,正是瞿小松的《ongdong》等所谓先锋音乐最火的时候,我就不断在问:&ldo;这到底什么意思?它要表达的是什么?&rdo;但是关于音乐这东西,有句著名的描述:&ldo;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

&rdo;它几乎无法表达,但中国人偏要去表达。

所以,放弃这种想法。

音乐不是让你&ldo;懂&rdo;的,只需要你去感受。

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或忧伤种种。

我对古典音乐的标题有着某种程度的&ldo;警觉&rdo;,它们很多都是后加的。

比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甚至写进了中学英语教科书。

如果你认真去听这段音乐,开始的部分的确给人一种置身月夜的感觉,但是再往下听,始终都是这个主题吗?还有贝多芬的《命运》《欢乐颂》,都像刷在墙上的标语一样,被定义,被局限,以至于我现在听贝多芬的交响乐越来越少。

当音乐被过分地标题化,过分地凸显&ldo;意义&rdo;时,&ldo;懂&rdo;是&ldo;懂&rdo;了,但反而会出现另一种距离。

我直到现在都不太敢听《梁祝》,几乎从来不听,为什么?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弄懂所谓的古典音乐,搞到一盘《梁祝》的磁带,印象很深,是西崎崇子演奏的。

那时的音乐出品人真认真,磁带里附了一份很完整的文案,把这个曲目的每一段旋律乃至哪种乐器代表了哪种情绪全都写出来了。

当时觉得挺过瘾‐这块代表封建反动势力,这块代表婚姻受阻,这块代表离情别绪。

相邻小说
慕浅若止  特殊红酒供应商[星际]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她有两副面孔  穿成炮灰后我爆红了[穿书]  撩与被撩的关系  坏坏表弟  重生系统之风水道士混娱乐圈  [空间]古穿今之沈嬗  嫁给大反派  三宝妈咪才是白月光  小日子  痛并快乐着  幸福了吗  快穿之游戏人生  神医凰后/且听凤鸣(上)  萌妻撞入怀:总裁缓缓爱  穿成女扮男装的男配后[穿书]  双程3之如果  爱在巴塞罗那